<<2535字,順利過關XD>>

小說一開始有段前言,交待作者在故事之前想說的話。而我寫的不過是份心得報告,開始之前也有些話想交待。
如書中前言所說,小說家往往用神的態度去處理故事,自以為對一個故事,一個人的人生已經充份了解,可以解釋其中發生的每一個細節----雖然赫塞認為真相並非如此。
我想,這是一本有關自我追尋的書,一個人的內在只有他自己最明白,所有的意象,所有的隱喻都是出自於這個人本身的生命經驗,在這方面我們實在很難有太多意見。我們根本不可能是別人,我們無法融入別人的生命世界。所以對於這本書要說懂,或明白,或了解,或其它相關的同義字,我都會覺得是自以為是的言辭以及對另一個生命體的不夠尊重。
所以這份心得,我並不企圖解釋書中闡述的意象,而只想單單談論書中碰觸到我----另一個生命個體的一些想法。
再引前言的最後一句話,「我們能夠互相了解;可是我們每個人卻只能夠向他自己解釋他自己。」

這本書談的是少年的自我追尋,所以我想討論的也只是自我追尋。什麼是自我追尋呢?書上其實開宗明義就說了,「生活得與來自真正自我的啟示相符合。」所以它的自我追尋是一個趨近內在自我的過程,而目的是----如書中提到,「去尋找到達他自己的路,去完成內心的確實性。」,也是另一段提及的,去實現大自然在冥冥未知世界中的一次賭博。這些話給我的感覺,赫塞的自我追尋是尋找自然的內在自我,是去實現世界加諸在個人身上的遠大意志。換句話說,個人只是個容器,目的是為了承載太古深奧中的自然意向。這樣的的講法和道家中「道」與「物」的概念十分類似,不過赫塞的意思顯然是個人並無法直接彰顯道,而必須透過不斷發現自身命運,並不屈不撓地去實現它們,而這就是自我追尋。
看到赫塞對於這個自然內在近乎偏執的窮索,我總不免有些疑惑,自我追尋是可以單方面探索自然內在而無涉及於社會內在的嗎?社會內在是我自創的字眼,想表達的是一個人的成長無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的影響,包括日常生活互動,包括道德價值內化,種種社會力,或者我們慣稱為社會化的過程形塑了人的社會內在。其實說社會內在也不很恰當,因為社會內在與自然內在會相互影響,抵抗,或彼此融合,我們很難一刀將他們劃為兩半。也許說人的內在的自然性與社會性會更切合我的意思一點。
自我追尋的方向應該是什麼?,於此我並沒有定見,但如赫塞這般對人內在自然性的狂熱,對於內心意象隱喻不可解的痴迷,總令我懷疑這就是自我追尋的全部了嗎?這樣會不會過於忽略了人所處的時代意義呢?這樣子說吧!人能夠自己創造意義嗎?或者說人是藉由時代來賦予人肯定價值的意義呢?比方說林肯、甘地、金恩博士,他們每個人都是藉由肯定、並且實踐價值來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意義,而這些價值都無法與時代社會脫節。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要否定傾聽內在自我的聲音,我也不排斥人能夠透過實踐內在自我的自然性而自己創造意義。只不過,這些並不是全部,對吧?人如果刻意要離開群體,刻意要拋開自身的社會性,意圖忽略註定會存在(除非離開社會)於自身的東西,就真的不意外少年辛克萊的青春如此慘綠。
所以自我追尋,赫塞說是找尋內在意義並實踐大自然加諸於個人身上的意志。而我本身比較傾向於是找尋一個人與他所處世界間的關係。像張橫渠西銘的開頭:「乾稱父,坤稱母,予茲藐焉,乃混然中處,故天地之塞,吾其體;天地之帥,吾其性。民,吾同胞;物,吾與也。」能說得起這種話,胸懷自然是了不起的,而其中也透露出他認為自身與天地間的關係。人就是要建立像這樣一層與天地間的關係,來確立世界於自身的價值,才能夠把天地萬物轉化為自己意義世界的內涵。而書裡的辛克萊也是透過不斷確認自身與其意義世界的連結,來達成價值的轉化。另外像是書裡常提及的這個意象,「那隻鳥掙扎著要從蛋殼中解脫出來。那個蛋就是這個世界。誰想要誕生,就一定首先要毀滅一個世界。」想獲得新生,想要從蛋殼中解脫,要先毀滅一個世界。而在毀滅這個世界之前,更是不能不先認識這個世界,否則人怎麼能知道毀滅的是什麼,又突破了什麼呢?說到底人是與這個世界彼此交關的,要自我追尋,若單從來自內心的啟示思索自身的意義和價值,而不能擴大到個人所處世界的意義關連,我會覺得那似乎是片面了些…。
自我追尋的過程是苦悶的,是窮索、是掙扎。而對於自我追尋者,赫塞給了他們相當令人玩味的敘述,說他們是擁有該隱記號的人們。在聖經故事中,該隱殺了他弟弟亞伯,而受神的懲罰,流離飄蕩於世,神又在該隱身上作了記號,殺該隱者將遭報七倍。而書中做了不一樣的解釋,說該隱記號是智慧勇氣的象徵,而人們因為疑懼而排斥這類型的人,不願與其打交道,以逃避自身不夠聰明勇敢的事實。這裡赫塞就借用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意思。自我追尋是艱辛的,需要智慧與勇氣。當一個人發現物質生活已經無法滿足自己了,於是轉而追求價值意義的世界,這就是一個人開始不得不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時刻,所有的防護外衣都必一層一層地卸下,以求真正自我的開放,自己希望什麼?自己在追求什麼?而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又是什麼?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自我質問,探究內心最真誠的想法,無疑地需要勇氣和智慧,一方面能坦然面對無所保留的自己,另一方面又能剝開應對的外殼,探尋真實自我。探尋自我,了解自身的意義和價值,從來不是什麼輕鬆愉快的事情,而這些已經開始踏上自我旅程的求道者,又容易受到周遭旁人的疑懼,因為對尚未踏上自我的人,這些求道者顯然是另一個族群,他們的行為太不同於常人,他們的所要,所想,所追求,都和一般人有所差距,所以周遭大眾無法接觸他們,而他們也很難使自己融入眾人之中。自我追尋,無可奈何地總是如此寂寞。
所以,倒底該怎麼說自我追尋這件事呢?是確認自身的價值和意義?是連結人與世界的關係?還是剝開層層外衣探究內心真實希望?我想,這裡我還是下不了定義給它,是不能,也是不願。不過我一直很喜歡龍應台過去一場演講中提到的人文素養的想法。她說,歷史是時間的經緯,帶你看見一個片面現象背後的脈絡譜系;文學是現實生活中,湖面白楊樹的倒影,那是另一個世界的心靈直接觀照;而哲學則是迷宮中的仰望星斗,引領人們走出迷宮而不為眼前障礙所惑。我心中的自我追尋也不過就是如此吧?為自己找到一個作為自身行為的參考座標,得以觀照自己,得以衡量世界,更在自己迷惑時能有一個引領的方向。否則,自我追尋還會是什麼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n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